发展规划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发展规划  教育事业规划
哈尔滨工业大学“十二五”规划重点建设项目
发布人:系统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13-12-22   浏览次数:1064
 

1.本科生教学优质工程

工学专业建设: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建设国家紧缺专业,率先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。

非工学类专业建设:加大对理、文、管类学科的支持力度,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。

教学模式及培养机制改革: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,建立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考核体系,优化培养方案,培育“精品课程”和“精品教材”。

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:改善教学实验条件,提高设备先进性和共享水平,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指导。

2.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

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培养机制改革: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,建立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标准;建立实践基地,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。

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条件建设:支持有创新潜力、有志投身于创新研究的优秀研究生取得创新成果;建立导师考评和激励机制。

外国学位留学生培养条件建设:加强留学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,完善外国学位留学生英文授课课程体系、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,扩大和提高外国留学生生源、质量,建成高水平的外国学位留学生培养体系。

3.高层次领军学者、青年学术骨干培育计划

高层次领军学者培育计划:实施“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”,引进在世界一流大学工作业绩优秀的学术领军人才,帮助学科建立先进教育理念、有效的人员管理体制和机制、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体系。实施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”,结合学校学科布局,引进紧缺人才,推动基础学科快速发展。实施“领军学者培育及团队支持计划”,支持优秀教师和学术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,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和领军学者、团队的成长。

青年学术骨干培育计划:通过访问学者、合作研究、博士后研究等方式派出教师出国研修,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、了解世界一流大学先进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青年教学、科研、管理骨干和团队。

4.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

进一步发挥工科优势,夯实9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基础,建成一批国内领先、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(群)。在宇航、材料、装备制造、土木建筑、信息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、国际知名,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。力争将环境科学与工程、信息与通讯工程、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、光学工程等学科建成国家重点一级学科。

提高理学学科的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。将化学、生物学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形成较强的对工学学科的支撑能力。

建立经管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,提高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。

5.基础与交叉研究扶持计划

建设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,建设新兴与交叉学科领域的培育和孵化基地。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规模,提高合作研究水平,形成自主再创新能力,促进若干基础与交叉学科领域跨越发展。

在微纳米、物联网、新能源(节能减排)、新材料等领域捕捉国际研究热点,提炼科学问题,多学科联动,先行占据国际国内领先或优势地位。

重点推进传统学科与理学、医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,开展多领域交叉研究,发展工程与生物医学材料、生物医学分子结构研究与设计制造、生物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、医疗规划与导航相关技术等研究方向。

6.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

在航天技术领域,重点突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、国际先进水平的卫星平台、空间遥感、空间推进、空天一体化信息等关键技术。

在装备制造技术与系统领域,围绕国家和国防重大科技工程、武器装备研制关键工艺与装备等问题,提升重大装备制造能力。

在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及装备领域,发展煤炭清洁、高效、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,攻克先进煤电、核电等新能源核心和关键技术。

在新材料技术领域,开展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、功能材料智能化、材料与器件集成化、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等研究,提高我国材料制备技术和设备以及分析表征技术水平。

在信息技术领域,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,开展智能人机环境技术、高可信计算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研究,打造“大信息科研平台”。

在土木建筑系统结构及安全技术领域,开展城市工程系统安全技术、智能土木工程系统、城市交通与建筑等研究,实现城市工程系统在发生巨大灾害时的安全与控制,解决我国铁路重载化与高速化的发展问题等。

在资源环境技术领域,重点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与资源化技术,典型污染物水、土、气界面过程识别与环境风险预报预警,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等研究。

在现代交通技术领域,重点提高飞机、汽车、轨道等交通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,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等。

7.面向产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平台建设

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、产业结构转型,以及创生新兴产业的能力。强化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,提高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创新创业、产业开发、科技管理人才的能力。

面向产业经济发展建立社会服务平台,全面深入地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。

拓展学校用人机制,建立科技和需求、技术和资本、人员和项目充分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,提升“军品科研”和“民品科研”相结合的应用效应,带动相关学科领域和产业领域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
8.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

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、教师队伍国际化、科学研究国际化,有效利用先进的国际科技与教育创新资源,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,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。

实施“国际一流学者长短期聘请计划”。

实施“‘未来之星’优秀学生海外留学支持计划”、“高水平研究生支持计划”。

加大留学生招生力度,扩大与提高外国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的规模和层次。

9.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

包括第二课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、先进文化传播体系、信息保障和危机干预体系建设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、创业能力、辨别是非的能力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培育敢为人先,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。

设立学生基层研修服务计划,推进“十百千”志愿服务计划;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基地建设;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,设立以创业实践、创业基金、创业比赛为主要内容的创业体验计划。实施优秀学生(社团)国际事务研修计划。健全信息保障和危机干预体系。